close

因某人的建議,讀到這個,很有感觸...

In the morning when thou risest unwillingly,
let this thought be present.

I am rising to the work of a human being.
Why then am I dissatisfied if I am going to do the things
for which I exist and for which I was brought into the world?

- Meditations (Book V)/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有篇評論 很不錯:人生不過一種意見 written by 孔見

但是實在太長了 , 故節錄

.....斯多葛派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神,一個心靈,它分配給每一個人以靈魂。“人是一點靈魂載負著一具尸体”。人應當擯棄肉体的享受,一切可稱為快樂的東西,去完善自己的靈魂。奧勒留向往這种高尚的生活。羅素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學史》中寫到:“他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個宁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實現這种愿望的机會始終沒有來臨。”他渴望成為一個圣人 ,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的哲學家 ,但是命運讓他踏上了一條看起來是相反的道路。作為皇帝安東尼庇護的養子,當他還是一個十九歲青年的時候,就被推舉為羅馬的執政官,此后又兩次連任,還娶了皇帝的女儿為妻。他在世俗的事務中愈陷愈深,不可自拔,直到 161年,養父駕崩之后,他被推上了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座位。看來,他是一個听從命運安排和感召的人。“讓命運成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為此外再沒有更合理的事情。”這句話不像是對別人說的。  .....

与所有真正的斯多葛哲人一樣,奧勒留的關怀遠遠超出羅馬的版圖。他的志向不在于成為一個万万人之上的羅馬皇帝,而是要成為一個宇宙公民,因為“廣袤無垠的歐亞大陸,在宇宙不過是一角落;海洋之大,不過猶如一小水滴;馬其頓的埃索斯山,与全宇宙相比,不過塵埃一粒;而此時此刻,在無盡的時間序列中,也只是無窮中的一點。所有一切存在物,都是渺小的,變化著的,無任何穩定性可言的東西。”宇宙的本性操縱物質界時好像玩弄蜡塊,命運刈割生命有如收麥子。“仔細地審視所有的事物,你會看到它們一直在凋萎和變易。也可以說,一直在腐敗和离散,換一個說法,事物的一再形成一如它們之前的一再瓦解。”

整個世界是一道生滅不息的潮流。“既然如此,又有誰能賦予那絕不能靜止下來的遷流中的事物以什么价值呢?”因為,沒有誰能站到這一潮流之外去。在這遼闊無際、遷流不息的宇宙流中,人什么也抓不住,包括万里江山和金碧輝煌的宮殿,也包括人自己的肉身。“名醫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終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爾丁之流預言別人的大限之期,最終自己卻沒有躲過死亡之日。亞力山大、龐培、愷撒一生征戰,毀滅了多少城市,在戰場上砍殺了成千上万的馬匹士卒,可他們自己終歸仍然追隨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談宇宙之火,卻因水腫病而死亡。”《沉思錄》的作者要求人們“經常思想一下往昔的古人吧。他們一心一意地為自己的怨恨和家族的世仇作報复,并且無所不用其极;他們有的聲名顯赫一世,有的則罹難蒙災、創巨痛深。然后你問自己一句:似諸人等,而今安在?他們消失得無影無蹤,如一縷煙逝去。”“不用多長的時間,你將釋怀于整個世界;更短的一點時間內,世界也就忘記了你。”那些執著的企圖,只能使人陷入被動与煩惱,并且最終也要失算。“那些戲,甚至不值得耗費蜡燭去演出呢!” ......

生活在世俗中的人們,通常會抱怨是外部事物的誘惑与違逆導致他們內心的痛苦不安。

奧勒留告訴人們,這是不确切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是逃避人生使命的托詞。“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煩惱不安,那么請你注意,使你心情煩亂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將它打發掉的。”他堅持了兩條格言:事物不能拂亂靈魂;人生不過一种意見 (這話听起來有些“唯識無境”的味道 )。如果生活使你痛苦 ,那就反省并且去除自己的意見和觀念吧,是它們令你痛苦的,而不是生活使你無法承受。“不要忘了,一切事物說到底都是一种意見。只要你樂意,都屬于你的思想所支配。因此,去掉你的見解,就好像你繞過某個危險的海岬,你不會損失什么 ,但你卻獲得了安全的航線,平靜的海面 ,還有風平浪靜的海灣。”

由于有了這种直指人心的痛快淋漓,奧勒留便無須去尋找隱逸的叢林了,或者說他在自己心中找到了寺廟。“人們習慣于凡欲隱退便尋找那人跡罕見的地方,或鄉間,或海濱,或山中。而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可歸根結底,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為你自身當中便有這樣的力量,隨時可以隱退的,只要你希望如此。一個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囂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靜去處。如果你心中宁靜,那你就已獲得了內在的和平;這种和平安宁在于听從自心的吩咐。”這种在自己心靈發現叢林的結果是,奧勒留不像一般的隱者那樣逃避自己的責任与義務。他認為厭棄、回避与執著追逐同樣是煩惱的誘因,外在的企求与內向的蜷縮同樣使心靈變形,憤怒和狂喜都會使靈魂扭曲,失去自性的圓滿。因此,他既不追逐人生,也不逃避人生,從不怠慢社會歷史賦予一個羅馬皇帝的使命。他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盡到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當你清晨不愿早起時,可以簡短地對自己說這么一番話:我要起床去履行一個人所負有的責任,難道我會不樂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間而應該負有的責任嗎?”他生活態度既積极又消极:盡人事而听天命。

奧勒留的終极關怀是心靈的關怀。他指出,“一個毫不猶豫便會躋身于赴死者的高尚隊伍的人,便是一個類似祭司和神之伺奉者的人,一個能夠正确利用心中神性的人。在這种神性力量的幫助下,此人便獲得了庇護。他不受歡樂的誘惑,不怕痛苦的侵襲,不受傷害又超然于惡人們的邪惡意志之上。因此他在進行一場高貴的戰斗,抵御心中的所有情欲。他的內心深處浸透了公義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接受一切逆順之境,面對自己的命運。若非公眾的必然利益和普遍的福利,他對任何言談、思想或行動都不屑一顧。不,他只專門于自己的事業,仔細地思想命運分配給自己的大自然的那一份,盡其所能地追求第一和至善。他由衷地相信自己得天獨厚,相信任何人的命運都是得其所宜的,因為适宜便是命定的東西。”對于那些以高貴的靈魂去伺候肉体的人,奧勒留指出,“你只是以一個有价值的東西去服務于那并無价值的存在。因為前者是靈魂、智慧和神性,而后者卻是污垢和腐敗。”

心靈若依附于財富、地位、權力等外物,并以其為尊嚴和榮耀,就會多了虛妄不實的成份,變得猖狂而又脆弱。把它們納入心靈,与把眾多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群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是一樣的。為了保持靈魂的高貴和純洁,他勸戒人“把你的感覺局限于它們應有的范圍,讓你的心保持應有的距离,不用与它們混在一起。”使你的心像清泉一樣長流不息,時刻保持自由、澄明、節制和善良,不至于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奧勒留“世出世間”、解脫煩惱的秘訣。沒有任何外境能顛倒一個回到心靈的人,“可以說,生死、榮辱、苦樂、貧富──所有這一切都是善者和惡者會共同遭遇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并沒有內在的高尚性或卑鄙性,因而,如果說它們是非善非惡的,也就沒有任何不妥了。”

同樣道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罪惡能傷害另一個人。“我确定地相信,沒有人可以真正地傷害我,因為沒有人可以迫使我錯誤地行動;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不怀有對什么人的仇恨,我也不會對自己的本性和家人生出憤怒。”那些企圖傷害別人的人,他們的忌妒、仇恨、憤怒和歹毒首先傷害了自己的心靈,使之失去了安祥、澄明和美好。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十分愚昧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他的不良行徑出于無知,他的過錯屬于不得已。你与他這兩方都會很快歸于墳墓。你特別應該想到的是:你其實并沒有從他受到傷害,因為你的心決沒有覺得因此受害了。”人既然不可以被別人的行為所傷害,那么,傷害人的只能是人自己本身。而人的不幸的根源正在于此。“如果一個發生的事件不能拂亂你的天性,那還為什么要稱它為不幸呢?再說,一件并不与造化的用意相悖的東西,怎么會挫折一個人的天性呢?” ......

人要歸依于自己的心靈,心靈又歸依于什么?或者說,心靈是一個什么東西?有一個叫作心靈的實体嗎?這是一個令人茫然的問題。按照奧勒留的哲學,回歸心靈的道路与回歸宇宙之神的道路是同一條。由于奧勒留的宇宙之神是非人格的,因此,他的心靈所要歸依的便只能是自然了。宇宙万物自發自然地協同合作,形成一個統一的整体,服從于同一目的。不論是事物還是人,“不管你將自己擺在什么地位上,你都是宇宙目的的參与者”,目的都蘊藏于你的內部。奧勒留寫道:“當心的活動符合自然時,它便處在良好的狀態下,它從容地接納事物。無論逆順,心都能應付裕如。誠然,這樣的心并不是完全冷漠的,無傾向性的,它有自己的選擇性和趨向性。但如果遭遇什么,它便會全力以赴,就像火將落入自身的東西轉為燃燒一樣。”在自然之中,沒有所謂的不幸,也沒有所謂的意外。所謂不幸和意外都不過是人的一种意見罷了。他像一個詩人那樣贊嘆:“啊,大自然,凡對你來說是适宜的,于我也是如此。”奧勒留把死亡當成一件善事,因為它是自然的事業、宇宙活力的体現、神的頌歌中的一個樂章。

古希腊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万物的尺度。這句話可以說是人道主義的第一個宣言。它确立了人作為世界的价值主体和源泉的創世地位,把本來沒有价值差异和价值取向的自然世界加以分別,而這种做法除了因為我們自己是人外,沒有任何根据。奧勒留可以說是“一個精神視野遍及物質全体与時間的人” (柏拉圖語 ),他已不再堅持人對万物的尺度。他的自然之道已超出人道主義 (或曰人類中心主義 )的范圍,他的回歸自我實際上也是放棄自我。他放棄了人的立場。不僅如此,奧勒留還認為,人對自然世界的分別之心和非份之想正是痛苦和不幸的根源。

仔細考察奧勒留的价值觀是相當有趣的。《沉思錄》通篇充滿著對物質形態變幻不實,人生短暫無常的感嘆,強調了存在的無意義、無价值。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